2007年6月26日 星期二

沃爾瑪效應

書藉基本資料: 沃爾瑪效應

由於是一個月前看的書,當時有留下片段的摘要,現在看看有些已無法體會,所以說寫心得不能拖啊。

二月國際書展和Ambuscade逛大街時,他推薦了幾本書,《沃爾瑪效應》是其中一本。雖然目錄做得有點糟,章節名意義不明,都是看了不會想翻進去看的名稱,但每章都很有趣。我通常會在即將還書的幾天內開始猛看,但這本量多又很有趣,因此逾期了好幾天才還。

大家都稱讚規模經濟好,業者造出規模經濟後,可以壓低成本,在售價不變的情況下提高淨收入。但若反向操作呢?在擁有超大規模經濟的情況下,要求供貨商降價,並把降下來的成本反映到價格上,讓售價同步降低,提高消費者購買意願。這正是全世界最大的零售商沃爾瑪的策略 - 天天低價。

本書前1/3左右介紹沃爾瑪的優點,後面開始從不同面象將社會亂象的源頭導引到沃爾瑪,作者做了大量的訪談,訪談對象包含沃爾瑪的關係企業、研究沃爾瑪的學者、沃爾瑪的離職員工等,點出沃爾瑪帶來的負面效應有可能大於它的正面效應。

比方後記寫的尼爾森水龍頭公司裁員事件,依不同時期被裁掉的員工整理出順時序的訪談,彷彿和這些員工一樣一步步看著公司改變,等著輪到自己被裁而結束這樣的掙扎,看了相當有衝擊力。當一個美國員工的人事費可以聘用十位中國員工時,已不是美國員工願意打拼就能解決的問題,取代性高的員工只能等著被裁掉。這些員工在後記裡也反映出原公司產品的品質陸續低落。不用中國員工可以嗎?不行,沃爾瑪逼你降價,降不下去它就找別家合作商。於是供貨商只有兩條路可選:逐年降價改變生產結構而倒閉,或措手不及地失去大量營業額而倒閉。值得注意的是,假設營業額一樣是一億,預期營業額兩億變為一億和預期1.2億變為一億,虧損差很多,要考量之前的製造成本、持續的囤貨成本以及錯失時機無法銷售的風險,所以沃爾瑪的離去不僅是暫時少掉幅面的營業額這麼簡單。

書裡有些側寫沃爾瑪的文化很有趣,像是講求省錢的沃爾瑪,連總公司開會都是坐箱子,而且沃爾瑪從來不付電話費,不管是一二十年前的創業期到現今茁壯發展,沃爾瑪總是要求對方付費。或是為了省人事費,部份賣場要求員工打卡下班後回賣場工作,甚至把門關起來,不讓他們離開,或是顧用非法外勞掃地。眾多省錢措施引爆勞資糾紛,沃爾瑪敗訴賠了一筆費用。還有沃爾瑪行事相當低調,關係企業怕惹毛沃爾瑪,也不敢回答什麼。作者說這是相當辛苦的調查,像第一位研究沃爾瑪的學者想要獲得各沃爾瑪賣場的開市日期,沃爾瑪不願提供,她只好全美各州自己查,花了一年才弄齊名單。

我沒修過經濟學,觀點可能有些偏頗,但個人覺得這本書提供很有趣的實例了解規模經濟的正反面力量,而且去除意義不名的目錄不談,作者的文筆不錯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